扯鈴簡介
扯鈴簡介用具介紹社團介紹動作教學教    案回 首 頁

躍動的精靈-扯鈴>扯鈴簡介

 

  扯鈴又名【空竹】、【空箏】、【空鐘】、【抖嗡】、【響鈴】、【風葫蘆】、【抖嗡子】、【風鈴】、【抖老牛】、【放風鐘

 依據《中國大百科全書》記載,空竹為中國民間玩具。以竹筒製成﹐中空﹐因而得名。古稱空箏。江南稱扯鈴。北京產的空竹最為著名。


 
空竹由空鐘發展而來。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等記載﹐空鐘為木製﹐圓形﹐直徑最大約為30cm﹐中空﹐四周開口﹐中有竹軸。人們以線纏竹軸﹐並穿過一帶孔的竹板﹐用力拽拉﹐空鐘即旋轉落地﹐並在離心力作用下落地後繼續旋轉。清代﹐空鐘改為以竹筒製成﹐圓盤狀﹐中空﹐四周開口為哨﹐圓盤中有木軸。人們以竹棍繫線繩﹐纏繞木軸而拽拉、抖動﹐即可旋轉發音。


 
空竹分為單輪(木軸一端為圓盤)和雙輪(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)。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易操作。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﹐若干小哨口為高音孔。空竹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、4響、5響、6響﹐直至36響。人們拽拉、抖動時﹐各哨口同時發音﹐高亢雄渾。用力越大﹐聲音越響。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﹐即在線繩用力拽拉後﹐將空竹脫離竹棍而往上拋至空中﹐下落後又以線繩接住﹐繼續拽拉﹔爬杆﹐即空竹順線繩而上﹔調換﹐即兩人同時將空竹相互投給對方﹐對方接空竹後繼續拽拉等﹐併發展為中國傳統的雜技項目。

 另外,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亦有下列的介紹:
 
扯鈴起源文/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林菊
 
扯鈴是我國固有的民俗技藝,相傳久遠,但在稽考古代文獻,有關扯鈴之記載,資料貧乏,惟在坊間叢書記有「扯空竹,逢廟集,以經抖響,拋起數丈之高,又以繩承接,配合各種身段表演」;明代萬曆年間劉侗和于奕正的帝京物紀卷上記載部分風俗民情,內有一首歌謠:「楊柳兒活,抽陀螺,楊柳兒青,放空鐘;楊柳兒死,踢毽子;楊柳發展兒,打拔兒」。根據文獻考證,所謂放空鐘,就是現今所稱的扯鈴。在商務出版社所發行的體育大辭典、漢聲雜誌中的中國童玩、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所出版的中華兒童百科全書中,均有類似的說法。另在商務出版社的辭源、三民出版社的大辭典中解釋,扯鈴和空鐘還是有所差別,辭源稱「扯鈴,玩具,形製略似兩空鐘相聯,以繩貫兩木杆絡其中部,在空中旋轉以成聲,亦有僅用一端者,較空鐘為後起,以空鐘有地龍之名,俗稱天龍」。

 

[首頁][扯鈴簡介][用具介紹][社團介紹][動作教學][教 案][回 首 頁]

著作權(c)劉安妮。保留所有權利。